

之前參與的一個工作坊裡,有個練習讓我印象非常深刻。是關於周哈里窗(Johari Window)的四個面向探索。
心理學家喬瑟夫・魯夫特(Joseph Luft)及哈利・英格漢(Harry Ingram)將人分成四個面向:開放自我(open self)、盲目自我(blind self)、隱藏自我(hidden self)、未知自我(unknown self)。
也就是說,自己眼中的自我,與他人眼中的自己,常常會出現天壤地別的認知。
我的一個一對一輔導的客戶,帶領一個年輕的業務團隊。本該是活力充沛的工作氛圍,卻士氣低落業績不佳。有幾次他走到茶水間想跟大家拉近距離,未料一見他走近,大夥紛紛藉故離開,使他好生疑惑與挫折。

他告訴我說:「我已經很隨和了,為什麼大家還是怕我?」他面臨一個難題:如何在部署心中建立權威感,同時又要能展現親切,讓人願意心服口服追隨?
於是我去幫他們團隊做了一次內部教育訓練。練習過後,團隊成員20個人給他的回饋是:“很嚴肅、高傲、冷漠”。他當時很吃驚久久不能言語,臉色漲紅說:“我以為我很親切隨和”。

這是因為大腦“自以為”自己看見的是全貌,並且傾向於不斷地去收集證據,來佐證自己的論述是正確的。
事實上,根據周哈里窗理論,以及著名的哈佛大學研究顯示,我們大腦“看見”的“事實”有時候可能是極為扭曲的。主因是大腦結構會過濾所有資訊,只留下它認為重要的事,尤其是危險的、異常的事,也就是負面偏見。大腦並無法給我們完整且正確的現實全貌。
因此人們潛意識只聽自己想聽的,看自己想看的。哪天你開始著迷於某樣東西,你會開始常常看到它們,聽到它們。這都是大腦自動篩選資訊的結果。
透過他人回饋與足夠多的自我揭露,才有可能建立起較為客觀的自我認知,進而達到堅定的自我認同。

這讓我想到小王子的玫瑰。
你是因為玫瑰的美麗而接近?還是因為獨一無二的刺而遠離呢?又或者,你看見的是美麗的玫瑰?還是渾身是刺呢?
學著用善意與欣賞的眼睛,看待萬物,與人相處。追求完整,而非完美。你,就是最剛好的模樣。
圖:無論哪種小花看來柔弱其實比樹韌強;山上不知名植物,都有保護自己的盔甲。這是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。
FB: 美勵心視界 Melony Insight Studio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elony1011/
分享這篇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