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每次授課前,我一定提早半小時以上到現場。
除了前置準備妥當之外,我最喜歡也必要觀察的重點是,
學生進教室的百態!
大學生:
通常可以預見的是,提著早餐午餐或飲料進教室,
或戴耳機邊滑手機,找邊緣角落坐下呈現低頭狀態。
公務單位:
早早進場,氣氛沈靜,一眼看過去,分不清誰是誰。
企業訓練:
因應公司文化而有截然不同的差異,
無論學員彼此熟識或互不相識,
最不想先開口認識的是講師!
呈現敵對與評估的心理拉鋸狀態。
對於職業講師來說,無論學員帶著何種預期心態進教室,
讓所有人對頻以相近的節奏進入課程,是最首要的事。
我發現,除去一開始因對人、環境或主題的排斥,
大部分人都可以在講師開場後,
產生興趣而專注在內容,
使得學習動能提升,達到學習成效。
不過,
那些在一開始進入學習場域就準備好的人,
在課程中的表現是出類拔萃的卓越!
譬如:
課程開始前10分鐘已經抵達的學員,
通常是帶著極高期待或問題而來。
進教室後,會以最快速度找到最前排靠近中心點位置坐下,
一次排開拿出武器(筆記本/多種顏色的筆/電腦/水壺),
有些人直接走來跟講師換名片問問題!
而在課程中,發揮高度參與度,
動能高昂直接影響同組人,
堪稱是助教等級偽樁腳!
譬如:
課程開始前一分鐘衝進教室,或慢慢跺步進來,
各自代表不同狀態,但都不是最佳狀態。
可能是工作上被代辦事項追殺,
或是被逼著來上課萬般不情願。
不過至少來了,可喜可賀!
只要調動課程內容,採用動態教學
都能有不錯的成效!
譬如:
課程開始後姍姍來遲,或是課程中不斷出去接電話,
這類學生光是參與度就低落,更別說學習成效。
若是大學教室,許多老師會選擇佛渡有緣人,
若是企業內訓,就要考驗講師的運課技巧,
以及自己檢討課前與訓練單位溝通不夠。
總體來說,態度依然是一切的基石。
尤其是在學習場域,講求的是彼此的開放與信任,
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商業社會,
唯有時間是最公平而且最寶貴的資源。
珍惜講師的時間,看重自己與學習夥伴的時間。
決定進入教室,就拿出決心帶走收穫。
否則損失最多的是自己。
因為,在職場看重的不只有能力,
還有一個人學習的動力。
這才是決定一個人,
一生是否成功還是失敗的關鍵要素啊!
更多相關資訊:FB: 美勵心視界 Melony Insight Studio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elony1011/
分享這篇文章